2-75

現在應該做的事,是掃蕩在許昌郡中四處掠劫與遊蕩的賊軍跟流匪,以免真正的叛軍到達後沆瀣一氣,成為無法對應巨大的洪流。


當然,別指望在地中低門第世族跟土豪,會做這種消耗自家部曲的事,龜縮在自家地盤保鄉衛民還比較實在。


所以此等重責大任,就落到檯面上名聲最大的九原跟靖武鏢局,還有睢陽尹氏的先發部隊頭上;其實對靖武跟九原來說,雖然壓力山大但也不全然是壞事,首先,收編投降與殘兵敗將,就是增進實力與加強籌碼的最佳機會。


只是……理想很豐滿、現實很骨感,原因全出在九原鏢局上!


要怪罪九原鏢局前,要先提一下他們採用的戰術-虞武隊以錐形陣筆直地朝向敵人正面突擊!接著剛斌隊與聶深隊也以錐形陣,朝著敵軍的左右兩側突擊!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敵人、碰到什麼樣的陣地或防禦設施,九原鏢局的戰術千遍一律,就只有這個。


簡言之,就是突擊蠻幹啦!


野戰採取這種戰術,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,問題在碰上城砦或是柵欄之類不適合硬攻猛打的地方,虞武他們還是照樣突擊過去!結果就是依然能達成戰術目標-消滅敵人、攻陷據點,但是代價是已方死傷慘重。


一騎當千、萬夫莫敵,這都是形容某人勇武過人,或是某地形地勢易守難攻的形容詞,並不是真的單槍匹馬就能以一當千敵萬;但是,這個形容詞用在虞武身上,是稍微誇張點的描述事實。


如果檀清是戰場上的旋風、种士儼與郭麃是暴風的話,那虞武就是戰場上的龍捲風!這個真的不是誇張的形容詞,而是描述事實!


沒有實際見過的,九成都會斥之以鼻,但是跟著一起沙場上馳騁、親眼見證過的,都不認為那是誇飾,虞武揮動手上的七尺(210公分)巨劍,就像龍捲風般,將範圍內的敵人通通捲進絞碎!


縱使全副武裝的重甲騎兵跟重裝步兵,在虞武的面前通通不堪一擊,摧枯拉朽似的將其成為碎屑,散落四處。


不只虞武,他身邊的兩名護衛-廉承與費閱也是驍勇善戰的健將,無論戰況多麼 激烈、險峻,他們都平然隨侍在側,跟著虞武一同突擊殺敵。


提著雙戟的聶深,拿著雙頭流星錘的剛斌,也是相當了得,與正面突擊的虞武一樣,毫無懼色的衝進倍數以上的敵陣側腹之中,猶如砍瓜切菜般的斬殺打碎敵人,令敵軍膽寒心驚。


這種戰法還在北衛道抵擋遊牧民的時候,就已經在使用、還無往不利,就連在陽門城對決鐵契和游牧民的聯合大軍時,也是採用這種戰法,破釜沉舟給它戰下去!


失敗的話,就不會有靖武跟九原這兩個鏢局。


就是因為這套戰術幾乎戰無不勝、攻無不克,讓九原鏢局養成以武獨尊的態度,即使這套戰術的折損率高達四成,虞武也面不改色地繼續用下去。


然後問題就來了-要如何補充有戰鬥能力的兵士?還有維持部隊所需的糧草物資?


一般來說,是從鄉里城鎮中抓丁,或是直接驅使降兵、作為馬前卒,糧草物資也是從鄉里城鎮與敵軍那邊"徵收",正規與非正規部隊,都會用這種方式進行補給。


九原鏢局則是直接用搶的,不需要的就通通燒掉、殺光,簡直跟時常南下掠劫農耕民族的遊牧民族一模一樣;畢竟九原鏢局的多數成員,都是遊牧民或是遊牧民的混血,生長環境又是邊境地帶,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就會將弱肉強食、贏者全拿的觀念,視為天經地義之事。


但是這裡可不是北方的邊境,是農耕民族地盤的深處,九原鏢局這樣幹,只會不斷累積仇恨值,總有一天會遭到反噬,但是虞武一點都不在乎,反而有點期待反噬快點到來。


結果,最頭疼的就是作為局長長史的沈恭,雖然沒有出謀劃策的責任,但卻得負擔更沉重的後勤補給,還得披甲上陣,提著眉尖刀一同上場殺敵破陣,才讓其在九原鏢局中有點地位。


有了點地位,總算是能在九原鏢局裡講上幾句話,加上聶深與剛斌一起推波助瀾,總算是說服虞武進行有限度的掠劫,讓仇恨值的累積稍微變慢了一點點。


但是先前種下的仇恨,是不會輕易消失的,所以九原鏢局的兵士數遲遲無法突破四千大關,一直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人左右徘迴,同時也影響到靖武鏢局徵募的成績,目前只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人而已。


所以,現在九原鏢局跟靖武鏢局是平行線般各做各的,不相往來,不過彼此間還是有點些微的交情,所以偶爾會交錯一下,互相幫點小忙。


「嗯,也就是說,官兵與在地世族跟土豪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盤,而不願出兵,所以叛軍集結的速度遠超過預期,再過幾天就集結完畢,是這樣嗎?」


「沒錯,事情就是這樣;不但如此,因為當地人不願出力,只靠某等與尹閣下的兵力,不足掃蕩這一帶的流寇跟賊軍,現在這些也逐漸往叛軍靠攏,如此會形成股難以撼動的軍勢。」


現在兩邊相互交錯互相幫忙的,是單槍匹馬前來的种士儼與聶深。


「所以,今後有何打算?」


「……繼續追隨虞統領,戰鬥到最後一刻吧。」


「致遠,繼續跟隨虞武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,吾不會要你到這邊來,但至少趕緊離開那個眼中只有戰鬥的狂人吧。」


「文莊兄臺的好意心領了,但是某現在還能站在這裡,全靠當時虞統領衝殺進來,即使虞統領並未有救援之意,但某受到他的救命之恩乃不爭之事,受人涓滴、必當湧泉以報。」


「……願君武運昌隆。」


「文莊兄臺也是。」


靖武和九原鏢局,都對情報收集太過輕忽,他們目前所知的情報,通通都是經由現場觀察跟經驗判斷所推論出來的,雖然與實際情況相距不遠,但是情勢的"裏"面卻不得而知。


情勢的"裏"面是:其實許昌郡內的世族跟土豪不出兵,只龜縮在自家領地內,並非只是單純的不想耗損自家的實力,而是已經跟叛軍談好條件了,簡單說就是只要龜在自己的地盤不出兵、朝廷派的援軍到達後也不出兵幫助,事成之後再提供援助,避免受到清算。


同時也向朝廷發出類似的訊息-叛軍兵強馬壯、為數眾多,堅守家園就已相當艱困,無法再騰出兵力,與王師共同抗敵剿賊。


這點伎倆,明眼人都看得出來-許昌郡的那些渾蛋,全部都是騎牆派!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!不過無論是叛軍還是朝廷,這些門第低的世族跟土豪沒有選邊站,反而是件好事。


對叛軍來說,這些在地勢力能一開始就站在自己這邊是最好的,如果站到朝廷那邊的話,會增加攻略上、以及攻略下來後維穩的難度,與其如此,還不如當牆頭草來得好些。


換句話說,寧可對方保持中立,也不要做多餘的事刺激到對方,然後為自己樹立目前不必要的敵人。


對朝廷而言,門第低的世族跟土豪選擇中立的話,日後剿滅叛軍只要分給他們些殘羹剩飯即可,事後也不必再給額外獎賞,畢竟一開始就沒有參戰,只是之後跑出來當尾刀狗而已,頂多再給點剩菜剩飯跟零用錢就好了,不必擔心又養出個七世族等級的興新集團,跟舊有勢力鬥個你死我活。


說白話點,就是不希望這些門第低的世族跟土豪,靠著軍功爬上來與朝廷權貴平起平坐,搶食權力大餅;更怕這些新興權貴把橡皮圖章=皇帝搶過去,或是被橡皮圖章=皇帝拉攏過去,對既得利益團體=現在的朝廷權貴,發起整肅活動。


總而言之,"裏"面的情勢就是這樣,在許昌郡唯三奮力剿賊滅寇的尹成亦,已經得知道這項情報,立刻收兵屯住在據點,靜待風向轉變。


當然,尹成亦沒有告知九原跟靖武鏢局,甚至封鎖消息,不讓他們知道,因為這兩個鏢局是他的打手,鏢局打下的功績都是屬於他的,沒必要繼續耗損現在手上的部曲,溫存並增加實力,為日後著想才是最重要的。


只是,這種事情終究是紙包不住火的。


「馬的───!!!這個死小鬼腦袋到底在想什麼啦───!!!」


總算是得知"裏"消息跟尹成亦刻意封鎖這消息的柴業,氣到一腳踢翻桌子!


「呵呵呵,不錯嘛,這個養在溫室的虎崽子,先把眼前的雜魚通通收拾掉後,就直接去找他玩玩吧,哼哼哼哼哼………」


跟氣到把桌子踢翻的柴業相比,虞武則是副"呵呵呵,樂子越來越多了"的愉悅模樣。


不管是氣到踢翻桌子、兵力連兩千都不到的靖武鏢局,還是兵力都不滿四千、但覺得可以酣戰個過癮的九原鏢局,都得面對逼近萬人的敵軍勢力,朝著他們逐漸逼近。

你的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