袋狼

今天是2023年9月7日,袋狼滅絕87週年的日子。

緬懷袋狼,緬懷荷巴特的班傑明。


澳大利亞有袋總目(Australidelphia)

袋鼬目(Dasyuromorphia)

袋狼科(Thylacinidae)

袋狼屬(Thylacinus)

袋狼(Thylacinus cynocephalus)


袋狼(學名:Thylacinus cynocephalus)又名塔斯馬尼亞虎,曾廣泛分布於新幾內亞熱帶雨林、澳大利亞草原等地,後因人類活動只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島。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,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,母體有育兒袋,產下不成熟的幼獸,在育兒袋中發育,為夜行性動物。

成年袋狼身長150〜205公分(包含尾巴),測得最大樣本身長為290公分。身高約60公分,體重20〜30公斤,雄性袋狼平均比雌性大。 

袋狼是肉食性動物,擁有敏銳的嗅覺方便追蹤獵物。肚子上的肌肉和骨架能有效地脹大,能使袋狼吃下大量的食物。袋狼的獵物包括袋鼠、小袋鼠、袋熊、鳥類和其他小型動物。

至1990年代初,至少已發現7個物種的袋狼化石。迪森袋狼(Nimbacinus dicksoni)是這7種被發現的化石中,體形最小的,也是年代最久遠的物種,可追溯至2300萬年前。

現代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,曾廣泛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。5000年前,澳大利亞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,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,袋狼隨後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,僅在塔斯馬尼亞還有生存。澳大利亞的原住民首次接觸袋狼,已發現許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,可以追溯到至少西元前1000年。

18世紀後半,開始有歐洲移民(主要是英國人)定居塔斯馬尼亞。牧民懷疑袋狼襲擊羊群,因而痛恨牠們,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兇其實是澳大利亞野犬。移民們把袋狼視為敵人,認為其為「殺羊魔」,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。加上犬瘟熱病、外來種的引入、被人類侵佔棲息地,使袋狼近乎絕跡。1888年塔斯馬尼亞政府更以每隻袋狼獎勵1英鎊,鼓勵農民殺死袋狼,此獎金計劃直至1909年才停止。

1930年,在塔斯馬尼亞東北的小鎮mawbanna,農民Wilf Batty打死最後一隻野生袋狼。

1933年,有人捕獲一隻袋狼,命名為班傑明,飼養在荷巴特動物園。1936年9月7日,因管理員的疏忽,班傑明死於曝曬。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,袋狼宣告滅絕。

此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新幾內亞襲擊家畜的消息,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,但都沒有確切證據。1967年,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,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,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,科學家看法分歧。目前科學界仍普遍認為袋狼已經滅絕。



一隻雌性袋狼與其幼崽在美國國家動物園


 

你的回應